【专家视点】
作者:余怡春(宁波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增强民生保障力,就是要通过发展教育不断改善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扎实提升教育的民生保障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新时代检验教育强国成效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教育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原则的体现。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让人民有幸福感
教育事业发展事关万千家庭的基本福祉。教育公平是决定人民幸福感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着四大“不均衡”现象,成为制约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管家婆一肖一码必中一肖 ,最佳精选解释落实_尊享版6.896。这四大“不均衡”主要是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之间的不均衡。要实现教育公平,应以解决四大“不均衡”为抓手,不断增强人民幸福感,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战略,通过免费师范生教育以及城乡学校对口帮扶等政策,努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出台针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教育的特殊优惠政策,优化和完善东西协作机制,在欠发达地区练好“内功”的同时提供外部支援,切实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为缩小校际不均衡,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严格实施按区域招生,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缩小群体差异,要进一步针对特殊人群实施有质量的教育帮扶政策,根本性解决特殊儿童和随迁子女等群体的高质量就学问题。
奋力提升教育质量,让人民有满足感
教育不仅要实现公平发展,更要实现有质量的公平,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教育投入的稳步增加,也包括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当然还离不开教育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优化。在教育理念创新方面,我们要以立德树人为旨归,扭转功利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教育是美好的事业,社会的每个家庭和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和谐、宽松和自由的氛围内接受教育,享受教育和感受教育的美好,需要进一步摒弃“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不科学教育成才观和教育评价观。要奋力营造出“人人皆能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氛围。在教育投入方面,要稳步提升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2024新澳资料大全免费下载 ,全面解答解释落实_尊享版2.777。在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要充分借助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尤其是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要不断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输送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以此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要不断优化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努力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顽疾,通过构建更为灵活创新的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澳门4949精准免费大全 ,确保成语解释落实的问题_优选版0.692
全力做好教育服务,让人民有获得感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教育领域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与全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和诉求紧密相关。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民生保障能力,也是人民有教育获得感的直接体现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53期 ,时代资料解释落实_探索版7.422。第一,要不断丰富教育服务类型以满足各级各类人群的教育需求,构建起贯穿人民群众终身的教育服务体系。比如,不断完善和优化幼儿的托育教育体系,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养育负担;建立起更便捷和高质量的老年教育体系,分担家庭养老的负担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等。第二,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不断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就学与就业需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就业技能提升的需求。
总之,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教育民生保障力的深刻时代内涵,并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充分提升和彰显教育的民生保障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发展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29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