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北京艺术中心,天涯共此时·2024北京文化论坛专场文艺演出,青年演员表演开场歌舞《遇见中国》澳门一码一码100准确,最佳精选解释落实_尊享版6.896。当晚的文艺演出主题为“文化通心,携手同行”,融汇歌舞、戏曲、杂技、器乐表演等多种艺术类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一名年轻人扛起华丽厚重的狮头,踏着细窄的短桩,向最高的桩头攀爬……在近日举行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分论坛上,95后郎佳子彧展示了一组名为《雄狮少年》的面塑作品,吸引了中外嘉宾的目光。
“在这个作品里,虽然用的是‘面人郎’的传统技法,但想表达的是现代年轻人的精神:挑战自己、奋勇争先。”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说,“面人不只捏八仙过海、捏西游记,也可以与时代接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今年的北京文化论坛上,与会嘉宾正抒写答案,尤其可以看到,年轻人既是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也在为文化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与文化共生、向“新”而行。
创新表达让文化“活”起来
生于面塑之家,郎佳子彧3岁开始学习面塑,从小痴迷于传统手工艺,但也曾困惑,该如何接棒?画家李可染的一句话让他找到了答案—— “面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管家婆的资料一肖中特 ,全面解答解释落实_尊享版2.777。他的理解是,“最大的功力”意味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掌握其精髓和实质;“最大的勇气”,则是要敢于突破和创新。
“要让传统艺术在当下焕发生机,需要融入时代语境的创作和表达。”郎佳子彧说。
90后朱铁雄选择将“国风变装”与流行的短视频相结合,他以中国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传统技艺等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收获了2000多万名粉丝。
在2024年北京文化论坛·文化潮流沙龙上,朱铁雄身穿一身中山装出场。在他看来,“国风”住在每个人心中,是对自己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也是一种信念的传承。
朱铁雄从小就对武术、戏曲、国画、舞狮等传统文化非常着迷,他曾将文化传承比作“讲故事”,为讲好这个故事,他正在做的是,用影视后期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二次艺术加工,“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做一些虚拟的奇幻效果,像戏台的重新展现、变装效果,再上传到社交媒体上”。他希望在不破坏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前提下,融合更多被年轻一代喜爱的元素和展现形式,进行更巧妙的混搭,“让传统文化以别样的、有趣的方式走进年轻一代的心里”新澳2024大全正版免费资料 ,科技成语分析落实_ios6.098。
数字技术让文化“火”起来
不仅要让面塑这项传统技艺“活”下来,也要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它,这是郎佳子彧一直努力的方向。新技术、新媒介、新机遇,让他有了新工具、新舞台。
一方面,他以非遗数字化的方式,对现存的面塑作品进行采集登记,通过3D扫描等技术手段保护非遗;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作品、创作过程在网上展现,传播非遗,收获了200万名粉丝。 “他们不仅是我的粉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粉丝。”他说。
郎佳子彧还带着面塑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圈粉”不少2024今晚澳门开特马 ,时代资料解释落实_标配版5.235。今年在法国巴黎展示面塑技艺时,一位法国女士对展台上的作品《贵妃醉酒》爱不释手。郎佳子彧决定将作品送给她。
这位女士十分惊讶,拉着郎佳子彧的手说:“非常感谢!”还表示回家后一定会让她的儿子看这件作品。她的儿子是法国总统马克龙。
中国外文局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发布的《新特点与新趋势: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显示,“Z世代”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担当新主力,未来全球“朋友圈”将更年轻。2023年,“Z世代”青年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媒介,他们以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发起网络文化活动、参与国际志愿者项目等方式,架起连接中外的桥梁。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周敏看来,青年对新技术掌握快,在跨文化交流中可以更迅速地跳转和融入其中。同时,青年对表达的创新需求感更强,创造力也会更强,并且青年更具语言优势,他们有更多属于自己世代的语言体系,包括短视频、动漫、游戏等。
今年上线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爆火,也带火了非遗陕北说书。近日,《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潮流沙龙上谈及游戏中的陕北说书时说:“我们发现不光是中国的玩家,很多海外玩家听到时,都跟着手舞足蹈。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中式Rap’,非常带劲。”
他认为,数字技术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比如基于游戏这一载体,让年轻人接受并喜爱传统文化,也是有效渠道之一。“我认为如果没有一些现代化的技术给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持,没有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渠道去强化对它的认知,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个事情,它就会变成一个很脆弱的事物。”
用周敏的话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它的“脆性”,但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增加它的韧性,它可能会和很多场景环境进行搭配、融合,让其得以进一步延展,呈现出新的生命样态。
青年与文化相互赋能
年轻人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文化发展的受益者,各种各样的文化业态以更生动、更有创意的形式涌现,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
传统文化不再“高冷”,舞剧《只此青绿》、电影《长安三万里》等“爆款”文化产品让人大饱眼福;“穿华服”“到博物馆去”成为新时尚;为了一部剧、一台戏、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掀起一次次文旅热潮……青年对情绪价值的追求,不断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和潜力。
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云军对此感受深刻。“一些目的地通过旅游、演艺再现历史场景,让消费者身临其境,在互动中体验文旅资源的独特魅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赋能分论坛上说,消费者不再满足单一的观光游,而更倾向文化、旅游、体育的结合,青睐具有鲜明主题体验、独特文化内涵的独立产品。
此外,范云军提到消费者的一个新特点——消费者爱分享、爱互动,尤其是新生代消费群体。数据显示,超过70%的“Z世代”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和体验。“如何用好这些分享数据,更好地理解旅游需求,推动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是值得行业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他说。
“‘Z世代’一直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下成长,所以我们要让传统文化符合他们的基调,这是很重要的。”来自波兰的跨文化媒体人翠花(中文名)是个“中国通”,会说流利的中文。在她看来,未来年轻人期待的传统文化要有互动性,同时能提供个性化的体验,“我们也在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通过拍视频去宣传博物馆,这是我们最近做的一个体验”。
作为一名年轻人,郎佳子彧认为,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发展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他的工作室正在尝试开发教学和文创类产品以及一些“非遗+科技”的文旅项目,“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这些跨学科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机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