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不同的时期,大家的读书难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对于古代读书这件事,现代人其实有两个误解。第一个误解,就是古代漫长的历史上,大家读书的难度都差不多。
这显然不可能!
因为在生产技术上,古代虽然发展的很慢,但并不是不发展。明朝的生产力,比夏朝和商朝要强了太多!同样,明朝人读书的难度,自然也比商朝低了很多。
第二个误解,就是古代的普通人,一直都没机会读书。
这其实也是错的。
准确来说,有些朝代,普通人读书确实很难。一是因为成本过高,二是因为统治阶级想要执行愚民政策,不支持读书。在这种条件下,普通人确实很难读书。
但同时,如果官方对于读书这件事,非常支持的话,那么普通人一样有机会读书!就比如明朝,曾经有史学家进行过考证,认为明朝巅峰时期的识字率,大概能够接近40%!
在进入工业革命之前,明朝的这个成绩,应该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好的了。而这种识字率,带来的最明显的表象,就是明朝小说的繁荣。
四大名著当中,有三本都是明朝人写出来的。而除了三大名著之外,像《封神演义》、《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小说,也都是在明朝写出来的。
在这背后,其实就反映了当时的识字率。
因为这些通俗小说,主要的受众群体,并不是那些考上进士举人的高级知识分子,而是普通百姓。只有当百姓的识字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大家才能读懂这些小说。然后,这些小说才能大卖,从而出现这样一个产业,养活这么多写小说的人。
想要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可以对历史上的不同时代,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在最初的夏朝和商朝,读书识字这件事,显然很难的。
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书!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商朝确实已经有了完整的文字体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甲骨文。
但是夏朝时期的相关文物,却很少有成熟的文字,更多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文字符号。
所以,在夏商时期,尤其是夏朝,当文字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自然也就谈不上读书了。
至于到了商朝,虽然文字体系比较成熟了,但能够接触文字的,却只有最高层的贵族,以及参与祭祀的一些人。如果类比后世的话,大概相当于只有诸侯王,或者三四品以上的封疆大吏,才有资格学习认字。
而且,就算少数商朝人可以学习,他们认识的甲骨文数量,其实依然不多。因为对他们来说,很多甲骨文根本就用不上。在当时那个时代,能够认识超过两千个甲骨文,估计就已经是最顶尖的人才了。
当然,要是放到现代的话,有哪个人能认识超过两千个甲骨文,同样也是最顶尖的人才。而且,在甲骨文领域,他估计得是无可争议的最高权威。因为现在所有破译的甲骨文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个。
再往后,到了西周时期,学习的难度就要降低很多了。
因为到了西周之后,不但文字体系已经成熟,而且大家还发明了竹简,大大降低了文字传播的难度。而且,西周的统治者,对于大家读书学习这件事,是极力支持的!
因为在西周时期,周朝的统治者执行了分封制。而在执行分封制之后,他们很快发现:如果某个地方的人读书学习之后,就会更容易被统治。在后来的历史上,这种开始普及读书识字的地方,往往就被称作是‘王道开化’。而那些没有读书学习的地方,则是往往被称作蛮夷之地,统治难度特别大。
如此一来,大家的文化程度越高,周朝的统治力就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当然会全力支持读书,兴办教育了。
所以,在西周时期,周王室和各大诸侯国,都开办了太学。周王室的太学叫做‘辟雍’,诸侯国的太学叫做‘泮宫’。
其实在夏商时期,从考古发现来看,也曾经有过这类地方。不过,在夏商时期,这种地方的教育职能,往往没那么高,更多是承担祭祀的地方。换句话说,夏商时期的学校,更多是用来进行祭祀的。只有没有祭祀活动的时候,大家才会学习。
不过,在尽管西周时期,大家积极开办学校,但因为成本问题,依然只有高层贵族有资格学习。到了西周中晚期,以及东周时期,这个难度逐渐降低到了低级贵族。澳门一码一肖100准吗 ,最佳精选解释落实_尊享版6.896
之所以会这样,倒不是因为统治者不想教,而是因为学习的成本,很多底层百姓无法承担。要知道,一个普通人想要认识上千个文字,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如果想要学习各种文章和思想,以及各种技能,时间则会更长!
而在铁制农具推广之前,一个普通家庭的生产力,往往根本无法承担一个孩子的读书成本。
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一直脱产学习2024新澳资料大全免费下载,诠释解析落实_创新版4.009。
但是到了春秋后期的时候,情况开始逐渐产生了变化。
在春秋后期的时候,以孔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直接将教育的门槛,从贵族拉到了平民阶层。在孔子这里,只要你愿意教十条腊肉做学费,并且能承担起自己的生活成本,就可以直接来上学了。
这样一来,就算是家里只有少量土地的富农,也能勉强支撑孩子读书。
而到了战国时期之后,这种门槛,则是进一步降低了。
因为到了战国时代之后,各大诸侯国开始争霸。然后大家逐渐发现,如果国民的识字率比较高,文化素质比较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就会更强!
所以后来,几个强大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同时也在推广文字文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战国后期,就连普通人,都已经能够识字。比如说在睡虎地秦简墓当中,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叫‘黑夫’的普通士兵,给自己家人写了家书。整个家书长达五百多个字,而家书的内容,也不是什么重要的军情,只是这个士兵说一下自己的近况,然后让自己家里快点给他们送钱。
另外,后来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也是在这个时期长大的。刘邦小时候家里一样也不富裕,祖上虽然是贵族,但到了他爹那一代,就已经是普通富农了。但即便如此,刘家还是能支持几个孩子读书。刘邦早年曾经外出游历,想要拜见自己的偶像信陵君。而刘邦的弟弟刘交,更是一度拜在荀子的学生门下读书。
如果类比现代的话,刘邦他们家,大概就相当于是所谓的‘中产家庭’。家里的房产和各种资产加起来,可能有几百万。但并不算什么富豪,更不是什么权贵。可就算这样,依然能读书。
这个门槛,其实已经很低了。
而接下来,到了秦朝和汉朝之后,这个情况依然在保持。尤其是在西汉时期,在察举制推行之后,普通百姓也有了读书的动力。如果读书读的特别好,完全有希望直接做官。虽然这个希望很渺茫,但总归是存在的。
另外,从西汉时期开始,大家读书学习,还开始出现了另一个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赚钱,或者说是保住自己的财富。
因为秦汉时期开始,历史就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在这个阶段,土地兼并一直长时期存在。
而这样一来,如果某个家族,全家上下都没人读书,没人做官的话。那么接下来,这个家族的土地和财富,很有可能迅速被其他人兼并,继而家破人亡!
所以,从西汉开始,即便是很多家庭情况一般的家族,也会倾尽全族之力,让家族的后人读书。其中有天赋的,更是会得到整个家族的支持,一直深造,以求得到一官半职,然后庇护家族。
再往后,到了
东汉,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特 ,确保成语解释落实的问题_优选版0.692。
到了东汉之后,因为很多世家大族开始出现,阶层开始固化。平民的上升通道,开始越来越窄。但同时,很多有文化的人,却开始努力向下,长时间教授普通人。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当时的制度下,这样做的老师,更容易获得名望,然后更容易通过察举制。所以,到了东汉时期,就出现了很多顶级大儒教授平民的情况。比如说马融、郑玄、卢植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儒。但是他们却原因扎根到基层,去教授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
这种情况,无疑让东汉的整体读书难度,进一步下降。哪怕像刘备这种家庭情况,家里经济条件非常一般。但是在读书的时候,家族里其他亲戚,还是会出资赞助,尽量让孩子读书。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 ,收益成语分析落实_钱包版5.842
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个观念,早在汉朝的时候,大家其实就已经有了。
但是再之后,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家的读书难度,却开始再次上升了!
因为在这段历史上,战乱才是主旋律。因为战争原因,国家的大部分资源,都得放在军事方面。而能够投入到教育领域的资源,自然就少了。
同时,因为在这个时期,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世家大族把持了上升通道。普通人就算读书,做官的希望也很渺茫。在这个阶段,读书学习的成本很高,但回报率很低。所以后来,普通百姓也就越来越不愿意读书。而文化领域的事情,也就逐渐成了贵族的专属。
不过,等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结束,历史进入隋唐时期,读书难度则是再次下降了。
而且这一次,是大幅下降!
隋唐时期,因为战乱结束,百姓开始再次进入安稳的生活环境。同时,因为东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纸。而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之后,纸已经开始彻底普及。进一步降低了文字传播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大家的学习成本。
最关键的是,到了隋唐时期,大家开始玩科举制了。
科举制出现之后,即便是普通人,只要读书读得好,也能通过科举考试,直接入仕做官。这对于普通百姓的诱惑,无疑是相当大的!
于是,到了唐朝的时候,之前东汉的那种情况,就再次出现了。
很多贫寒之家,即便家境不富裕,祖上数代贫农。但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里还是会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
当然,更普遍的情况,还是像刘备那种情况。某个人家,自己家可能很穷,但是却有一些有钱的亲戚,或者富裕的本家族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或者投资读书人。那些有钱的亲戚,往往也会对这些贫寒之家,进行教育资助。
曾经有历史学家考证后认为,唐朝巅峰时期的百姓识字率,应该至少在5%到10%之间。这在整个人类古代文明史当中,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迹。
而且,唐朝官方在教育方面,也一直比较努力。唐朝的统治阶层,甚至还把学校,直接开设到了乡村!尽管这些学校,读书依然需要花钱,无法实现‘免费教育’。但这种教育成本,无疑已经非常低了。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普通的数口之家,只要家里有少量土地,努力耕种。省出来的钱,已经完全可以支撑孩子脱产学习了。另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某个孩子的读书天赋很高,一旦通过了最基础的童试,很容易就能在周围的有钱人那里,拉到赞助。
再往后,到了宋朝之后,这种盛况则是进一步向前发展。
宋朝虽然在军事方面,一直很拉胯。但是在文化方面,却极度繁荣。而且,宋朝第一次把蒙学,纳入了官办教育体系当中。尽管在宋朝,官办的普通小学,兴废无常。但这种制度,还是催生了很多民间私塾的出现。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因为宋朝的文化导向,导致很多有钱人在赚了钱之后,特别喜欢投资义学!这种义学,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希望小学。一些贫寒子弟,甚至直接免交学分,直接入学学习!
到了这个阶段,学习这件事的门槛,已经降低到了极低的水平。如果去那些义学的话,只要家里能勉强承担孩子的饮食吃穿,就足以让孩子接受教育了。
不过,到了元朝的时候,历史稍微开了一下倒车。
因为元朝的历史比较特殊,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元朝是不举办科举考试的。如此一来,读书的成本变高了,收益却变低了。普通人的读书热情,自然也就开始下降了。
但即便如此,元朝在教育领域,也不是一点贡献都没有。至少,元朝曾经明确下令,兴办‘社学’。也就是每五十户人家,必须要设置一所学校。然后,普通家庭农忙时忙碌劳作,农闲时则令弟子入学。
所以,元末明朝的大儒宋濂,小时候家里明明很穷,但依然还是有读书的机会。
当然,这个制度,并没有被严格贯彻下来。但至少,从此之后,基层的官办教育,也开始被纳入到国家的整体制度当中了。
而接下来,到了明朝之后,大家的教育水平,则是再次大幅提高。
管家婆一肖一码必中一肖 ,最佳精选解释落实_尊享版6.896
明朝从开国开始,就一直特别重视教育。除了继承以往的教育制度之外,明朝还开始逐渐给学生发放补贴,由国家来承担学生的生活费!
当然,这种补贴,仅限于高等教育。在蒙学阶段或者低等教育阶段,明朝还没能力进行覆盖。但即便如此,明朝人的识字率,依然一路高升。
所以后来,就出现了明朝小说盛行的状态。
如果老百姓不认字,明朝的那帮小说家,就算能写出小说,也没有人能看得懂啊!
但等到明朝灭亡,清朝开国之后,历史再次严重开了倒车!
因为历史原因,清朝的统治者,相对比较喜欢愚民统治。所以,清朝的皇帝们,特别喜欢玩‘精英教育’。
所以,清朝的社会高层,教育特别精致和严苛。比如说清朝的皇子,六岁就要开始读书,早上五点之前,就要开始上课。这种待遇,即便和历朝历代的皇子相比,也算是最严苛的。
但同时,对于基层百姓的教育,清朝的投入却相对较少。
另外,因为清朝大搞文字狱,在文化方面,更是有诸多限制。这些限制,也导致读书的回报率,大幅下降。这就导致很多普通底层百姓,不愿意再往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百姓的整体识字率,也就大幅下降了。
总之,不同的时代,大家的读书难度,其实是不一样的。但大体上来说,越往后难度越低,和平时期则是远低于战乱时期。
只要不是遇上清朝这种‘开历史倒车’的时代,在其他很多朝代的稳定时期,普通人其实也有机会读书。
而且,在很多时代,读书其实是普通人最好的‘翻身机会’。尽管这个机会可能很渺茫,但在社会阶层固化之后,读书可能是唯一一条比较稳健的上升通道。